尿液樣本用ELISA試劑盒檢測時為何需要稀釋?
日期:2025-08-06 09:29:18
尿液樣本在使用ELISA試劑盒檢測時需要稀釋,主要與尿液的理化特性、樣本中干擾物質的存在以及ELISA檢測方法的原理密切相關,具體原因如下:
一、尿液基質的特殊性:高濃度干擾物的影響
尿液是人體代謝產物的排泄載體,其基質成分復雜且濃度波動大,可能直接干擾ELISA反應:
高鹽/高滲透壓:尿液中含有尿素、肌酐、電解質(如 Na?、K?)等物質,部分樣本(如晨尿)的滲透壓顯著高于血漿。高滲透壓環境可能破壞抗原/抗體的空間結構(導致蛋白質變性),或抑制抗原抗體的特異性結合(如鹽離子干擾氫鍵、靜電作用),導致檢測信號減弱或假陰性。
稀釋可降低尿液的滲透壓和鹽濃度,使其更接近ELISA反應的最適緩沖液環境(通常為中性、生理滲透壓),減少對免疫反應的抑制。
小分子代謝物的非特異性結合:尿液中含有的某些小分子物質(如藥物代謝產物、酚類化合物)可能與ELISA包被板表面或檢測抗體發生非特異性結合,導致背景值升高(假陽性)。稀釋可降低這些物質的濃度,減少其與反應體系的非特異性相互作用。
色素與濁度干擾:某些病理狀態下(如血尿、蛋白尿、黃疸尿),尿液可能存在血紅蛋白、膽紅素、乳糜顆粒等,這些物質可能通過光吸收(影響OD值讀數)或物理吸附(干擾抗原抗體結合)影響結果。稀釋可降低色素或濁度的濃度,減少對檢測信號的直接干擾。


二、目標物濃度與ELISA檢測范圍的匹配需求
ELISA試劑盒的檢測范圍(即標準曲線的線性區間)是固定的,而尿液中目標物的濃度可能超出或低于該范圍:
高濃度目標物的 “鉤狀效應”:若尿液中目標物濃度過高(如某些激素、腫瘤標志物在病理狀態下顯著升高),可能出現 “鉤狀效應”(Hook effect)—— 過量的目標物與檢測抗體的結合位點飽和,反而導致檢測信號不再隨濃度升高而增強,甚至下降,造成定量結果偏低。
稀釋可將目標物濃度降至試劑盒的線性檢測范圍內,避免鉤狀效應,確保定量準確性。
低濃度目標物的靈敏度適配:部分目標物在尿液中濃度極低,若直接檢測可能因信號太弱而無法準確讀數。但這種情況通常不需要稀釋,反而可能需要濃縮;但更多時候,尿液中干擾物的影響遠大于目標物濃度,因此稀釋仍是主要操作(需結合試劑盒靈敏度綜合判斷)。
三、減少樣本間差異,提升檢測重復性
不同個體的尿液樣本在pH值、離子強度、成分復雜度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如飲食、飲水習慣會導致尿液濃度波動)。直接檢測時,這種基質差異可能導致同濃度目標物在不同樣本中的檢測信號差異較大(即 “基質效應”),降低重復性。
稀釋可弱化基質效應(通過降低個體基質成分的濃度差異),使不同樣本的反應環境更一致,減少批內、批間誤差。
四、試劑盒說明書的特異性要求
多數商品化ELISA試劑盒針對尿液樣本的檢測已預設了最佳稀釋比例,這是基于試劑盒開發過程中的驗證結果:
廠家會通過實驗確定能平衡 “干擾物去除” 與 “信號保留” 的最優稀釋倍數(如 1:10、1:50),確保在該稀釋條件下,檢測結果的準確性、靈敏度和重復性最佳。
若不按說明書稀釋,可能導致結果偏離驗證范圍,影響數據可靠性(例如,某試劑盒對尿液樣本的驗證僅支持1:20稀釋,直接檢測或過度稀釋均可能導致結果無效)。
尿液樣本的ELISA檢測中,稀釋的核心目的是減少基質干擾(高鹽、代謝物、色素等)、避免目標物濃度超出檢測范圍(如鉤狀效應)、降低樣本間差異,最終確保檢測結果的準確性、特異性和重復性。實際操作中需嚴格遵循試劑盒說明書的稀釋要求,必要時通過預實驗驗證稀釋倍數對結果的影響(如檢測不同稀釋比例下的回收率、CV值)。
上一篇: 不同品牌ELISA試劑盒的包被板材質是否影響檢測結果?
下一篇: 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