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變了又變,華美生物N501Y,P681H突變體蛋白高效率上新發布!
日期:2021-01-12 13:51:47

踩在2020的尾巴上
國家給全國人民送來了新年禮
新冠疫苗全民免費接種
感謝為之努力的每一位先行者!
魔幻的2020將將過去
初始的2021還需警惕
畢竟,這場攻堅戰
還未全面勝利
……
廣東從一例英國輸入確診病例中發現突變株
2021年1月3日最新發布,廣東省疾控中心在一名英國輸入新冠肺炎確認病例的咽拭子樣本中發現了B.1.1.7突變株,與近期英國報道的變異病毒基因序列高度相似。
▼


英國稱新冠病毒變異使傳染力高出70%,多國緊急關閉邊境
12月14日,英國首次報告了傳染性極強的新冠病毒突變株:B.1.1.7毒株,英國已將相關情況通報世界衛生組織。
12月19日,英格蘭地區首席醫療官 Chris Whitty 表示,根據相關研究和分析,專家們認為這一變異病毒「能夠更快地傳播」。Whitty 和英國首相 Boris Johnson 稱,變種病毒株的傳染力可能較原始病毒高出 70%。
英國倫敦等地再次緊急封鎖,英國衛生部門宣布將在英格蘭部分地區實施新冠疫情防控級別4級禁令:待在家里。而在12月20日早些時候,在英國之外,多國已宣布禁止或暫停來自英國的人員入境。包括德國、意大利、比利時、奧地利、瑞士、愛爾蘭等歐洲國家就都與英國斷航,對英國旅客限制入境舉措。
新變異毒株有什么關鍵變化?
病毒變異是常態,問題是大多數情況下的變異是無足輕重,或者說對于致病性、致死率、傳染性等疫情趨勢沒有任何意義、不會產生影響。英國政府的新型與新發生呼吸道病毒威脅咨詢小組(Nervtag)成員Muge Cevik博士表示,迄今為止已經觀察到新冠病毒發生過超過4000個變異,其中絕大多數毫無意義。
但這次的新變異株B.1.1.7有點不一樣。根據美國疾控中心(CDC)報道,B.1.1.7病毒株具有23個突變,包括14個非同義突變(氨基酸改變)、6個同義突變(非氨基酸改變)和3個刪除。
其中,有三個突變比較重要:
①N501Y——最令人擔憂的突變,因為它改變了刺突蛋白上最重要的部分,也就是病毒用來和人體呼吸道細胞“首次親密接觸”的受體結合域。N501Y表示刺突蛋白的第501個氨基酸從天冬酰胺的N變成了酪氨酸的Y——被認為強化了新冠病毒與人體呼吸道細胞上的ACE2受體的親和力。
②P681H表示第681位氨基酸從脯氨酸的P變為組氨酸的H——被認為可能影響病毒融入細胞的能力。
③69-70del表示第69-70個氨基酸被刪除——被認為可能會強化病毒逃離人體(抗體)免疫的能力,這在被大批處死的丹麥水貂身上也檢測到了。
世衛組織:新冠病毒出現4種變異株
當地時間2020年12月31日晚,世衛組織正式通報了新冠病毒自出現以來的主要變異情況,包括4種變體。
2020年1月底至2月初
新冠病毒出現D614G突變,到2020年6月,該變體成為全球范圍內主要傳播的新冠病毒類型。研究表明,與初始毒株相比,該變體的感染性和傳播能力都更高,但不會引起更嚴重的疾病,也不會影響現有的診斷、治療、疫苗和公共衛生措施的有效性。
2020年8月至9月
丹麥發現一種與水貂相關的新冠病毒變體,被丹麥相關部門命名為“Cluster 5”,具有此前未曾觀察到的變異。令人擔憂的是,該變體可能減少自然感染或接種疫苗后所產生的免疫保護的范圍和持續時間,相關評估仍在進行。目前丹麥僅在9月發現了12例人體感染此變體的病例,該變體似乎并未廣泛傳播。
2020年12月14日
英國向世衛組織報告了一種被命名為VUI 202012/01(亦稱為B.1.1.7毒株)的新冠病毒變體。初步的流行病學研究表明,該變體具有更強的傳播力,但其導致的疾病嚴重程度(以住院時間和28天死亡率評估)及再感染情況并沒有變化,大多數診斷工具不受影響。截至12月30日,世衛組織六個區域中已有五個區域的其他31個國家和地區發現了此種變體。
2020年12月18日
南非檢測到一種新冠病毒變體,出現了N501Y突變,南非將其命名為501Y.V2變體,該變體正在南非三個省中迅速傳播。盡管此前英國發現的變異新冠病毒也有N501Y突變,但分析表明其與南非發現的變異新冠病毒是不同的變體。
初步研究表明,該變體與更高的病毒載量有關,可能會增加傳染性,但尚無證據表明其會引起更嚴重的疾病。還需展開進一步調查,以了解該變體對病毒傳播、診斷、疫苗等方面的影響。世衛組織同時指出,包括新冠病毒在內的所有病毒都會隨時間推移而變化,大多數變異不會導致病毒傳染性增加,有時甚至會限制其傳播。隨著人與動物感染頻率的增加,病毒變異的可能性也會上升。
新變異毒株意味著什么?
在B.1.1.7譜系S蛋白的突變中,最值得注意的突變位點是RBD中的關鍵氨基酸突變N501Y,這個位點尤其重要。N501Y變異位點是新冠病毒Spike蛋白的受體結合區(RBD)關鍵位點之一。Spike蛋白(即棘突蛋白,S蛋白)是新冠病毒包膜上主要的受體結合蛋白,是它入侵人體細胞的關鍵“鑰匙”。而人體細胞上的受體“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ACE2)”就像一個“鎖”,病毒上的S蛋白則相當于“鑰匙”。病毒的S蛋白與細胞上的ACE2受體結合,從而打開感染人體細胞的大門。因此,發生在S蛋白受體結合區域(RBD)的變異可能增強病毒的傳染性和致病性,也可能引起針對疫苗的免疫逃逸,特別值得關注。今年7月30日,中國科學家周育森等人發表在 Science 的研究表明,新冠病毒適應和感染野生型小鼠,正是因為有了這個 N501Y突變。該突變大大增加了RBD與受體ACE2的親和力,從而增強新冠病毒對小鼠的感染性。
S蛋白中的P681H突變可能也對病毒特征有潛在影響,這一位點緊鄰S蛋白的S1/S2 Furin裂解位點,Furin裂解位點對新冠病毒感染宿主細胞至關重要,所以推測P681H對新冠病毒的感染性也可能有所影響,但目前還沒有明確的實驗證據。此外,S蛋白中的其他突變位點推測對功能影響不大,尚未引起關注。
在此前已經發現,D614G變異株新冠病毒可以增強S蛋白與人體細胞ACE2受體的結合力,從而大大增加新冠病毒的傳染性。目前,分子流行病學抽樣調研發現,D614G變異株已經占到全球新冠病毒發病的70%以上,成為最主要的新冠流行毒株。幸運的是,D614G變異株并沒有顯著增強病毒的致病力,而且該毒株也在目前批準上市和應急接種的疫苗保護之下。新冠病毒不斷的變異為疫苗和抗體藥物的研發提出了嚴重的挑戰。
華美生物新冠突變體蛋白產品
華美CUSABIO已研發幾種SARS-CoV-2 Spike S1突變重組蛋白助力新冠病毒研究,包括RBD(V367F),RBD(W436R), RBD(N354D),RBD(G476S),RBD(V483A), S1(D614G) 和 S1(N501Y, P681H) S1-RBD(N501Y)。以上蛋白均已經過SDS-PAGE和ELISA驗證,純度超過90%。
☆新品特別推薦☆




華美生物已經建立新冠病毒突變株抗原庫,助力新型冠狀病毒研究,高質量SARS-CoV-2相關科研產品持續更新中,包括新冠病毒相關ELISA試劑盒、S蛋白/抗體、N蛋白/抗體、RBD納米抗體、Spike RBD抗體對、八大突變體蛋白、新冠非結構蛋白、新冠病毒-宿主互作蛋白等相關產品!
華美生物助力新冠肺炎研究
更多新冠相關產品歡迎詳詢
—END—
——華美生物·讓科研變得有溫度!——

